分享新聞

矽谷精神 就是創業精神

經濟日報/莊裕澤

2013.09.18

國科會為推動「創新經濟」,今年啟動「創新創業激勵計畫」,每年二梯次,從各大專院校及研究機構徵求創業構想書與團隊,經過初選,篩選出40個隊伍,再經過幾個梯次的培訓與輔導,最後挑選出四至六隊,每隊給予200萬元創業基金(由企業贊助),希望幫助「有點子又有勇氣」的創業團隊,將他們的產品成功推往市場,同時推動國內創新創業風潮,以重建我國科技產業發展的基石。

這個計畫與國內其他創新創業活動最大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並不是一項競賽,而是一個輔導的過程。

競賽的終點是獎項,參賽的團隊可能有很好的點子或作品去打動評審,但團隊不一定能成功地將它推往市場。畢竟,從點子或雛型到市場上的產品還有段距離,這中間包含商業模式的設計、資金的挹注、經營策略的擬定等。

因此,「創新創業激勵計畫」非常注重活動過程的輔導機制,希望引入業師(mentor),在團隊的創業過程給予輔導,以降低學習曲線,減少失敗風險。另一方面也邀請矽谷成功的創業家與創投家,為創業團隊提供更具國際觀的市場資訊,以使未來創業產品能迅速邁向國際市場。

為何要邀請矽谷成功創業家與創投家來引導團隊?我用一個例子說明。

我在管理學院上創新相關的課程時,會問學生「什麼是創業精神(entrepreneurship)?」多數的學生會回答:「能夠洞察機會,利用有限的資源,將機會轉為商機,同時勇於冒險,不怕失敗」。這也大致符合一般學者及創業家的看法。

但是,有一位學生給我一個不一樣的觀點。這位學生,有一個很好的點子與技術,希望能將他的點子做出一個世界級的雲端應用服務。由於矽谷是資通訊科技的重鎮,創新創業精神蓬勃,因此我將他送往加州柏克萊大學做交換學生,希望藉由與一流學生的切磋,精進他的點子,同時尋找合作夥伴與創業基金。

有一天,他回來找我,我問他,你在矽谷有沒有發現那裡的「創業精神」與在台灣看到的不一樣?他這樣回答我:「在矽谷,很多年輕創業家都覺得他的產品有一天會像現在的Google、Facebook那麼成功,這樣的自信,是我在台灣沒有看到的。」

的確,這樣的自信,讓Google創辦人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在1998年Yahoo已經成功奠定它在網際網路入口的霸主地位時,還執著地開發搜尋引擎技術,相信「搜尋引擎」會是未來網際網路的入口模式,而非當時Yahoo所採取的「人工分類網站」模式。

同樣的,臉書的創辦人Mark Zuckerberg,在2004年,社群網站已經有一顆耀眼的新星MySpace時,創辦「臉書」,相信它會擊敗MySpace。

MySpace在臉書創辦的時候,每個月已經有100萬不重複的訪客,註冊用戶在2006年8月到達一億人,為當時全世界最大的社群網站。而2006年,Facebook只有幾百萬註冊用戶,且同年9月Facebook才從校園走出社會,開放給一般大眾註冊。

就是那股自信,讓Zuckerberg帶領臉書的團隊,在2008年超越MySpace,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社群網站。如今,「臉書」在全球擁有11億用戶,而MySpace僅剩二、三千萬。

希望台灣的年輕創業家也能夠有這樣的自信,有一天造就出下一個Google、Faceboo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佩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