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新聞

解讀金融市場/新興市場 將回歸基本面

【經濟日報╱費爾南多.洛薩達(Fernando J. Losada)】2014/06/16
一年前,時任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一席「有意縮減購債規模」的談話,讓國際資金動向幾乎在一夕之間徹底反轉,大量且快速流出新興市場,造成新興市場股債匯市都陷入「急凍」狀態。
新興組合基金研究全球公司(EPFR Global)的資料顯示,去年1到5月,柏南克發表縮減購債規模談話之前的五個月,累積流入全球新興債市的資金多達228億美元,其中83億美元流入拉丁美洲;然而,在柏南克發表談話之後,情勢逆轉,去年6月至12月,短短六個月內累積流出新興債市的資金達到390億美元。
一般而言,國際資金大量流出新興債市,或是出現停滯,不外乎是因為當地出現貨幣貶值、該國風險溢價上升、利率走高,以及可能伴隨而來的經濟成長趨緩等負面因素影響所致。然而,反觀去年這波資金出走潮的衝擊,卻是不分主權評等、不分國家、不分資產類別,股債匯市出現全面重挫。
不過,去年下半年以來,新興市場股債匯市出現全面性大跌情勢,今年3月起再度逆轉,新興市場各類資產也重新出現久違的上揚走勢。
投資人或許納悶,一年前,新興市場只是看到了「聯準會有意縮減購債規模」的影子,就「QE縮減恐慌症」上身,賣壓湧現;
如今,等到今年初聯準會真正開始執行縮減量化寬鬆政策至今,新興市場資產的價格表現卻驚艷四方,與一年前大不同。
為什麼?首先,聯準會大規模收購資產,減少民間長存續期資產供給,進而引發投資組合重新平衡的效應。隨著長天期債券產供給減少,殖利率(持有較高利率風險債券所需的風險溢價)也就跟著下降。換言之,長天期利率下降的主因,在於風險溢價下降,而非市場預期短期利率將走低。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機構債、房貸抵押證券與新興市場債的表現上。
隨著聯準會漸漸收回非傳統型的貨幣刺激政策 (也就是量化寬鬆政策),投資組合將再次重新平衡,反向推升長天期利率水準。此外,中期經濟成長前景良好,亦有利拉抬利率。有鑑於此,即便短期利率不動如山,但長天期債券殖利率仍將穩步上揚。
其次,儘管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市場已在反應量化寬鬆縮減帶來的影響,但由於全球第1季經濟表現不如預期的種種因素,加上市場預期歐洲央行將採取更寬鬆政策等市場氛圍,都有利支撐新興市場的表現。但,新興市場這波反彈走勢會再走下去嗎?
聯博認為,隨著寒冬對美國經濟的影響逐漸消散,加上第2季經濟數據開始走揚,市場或許將重新聚焦投資組合重新平衡造成的效應。但這不代表新興市場將再次面臨沈重賣壓。一來,聯準會縮減購債規模至今,新興市場已經做出適當反應,技術面整理亦已告一段落。另外,類似去年聯準會的意外談話也將不復存在。
所以,接下來,在挺過市場的考驗後,新興市場將回歸基本面,呈現差異化表現;未來即使長天期利率上升,相信基本面仍可望支撐新興市場的資產表現,但部分基本面欠佳或財政赤字嚴重的市場,則仍可能面臨挑戰。
(作者是聯博資深經濟學家)
【2014/06/16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佩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