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新聞

專家傳真-亞洲生產力新觀點

【工商時報 馬德威渣打銀行亞洲區研究主管】2014/07/02
近日亞洲經濟走緩,造成投資人擔憂亞洲會重回20年前的困境—陷入生產力不振或衰退的循環,最終引爆1990年代末期的金融風暴。
不過,這實在言過其實。自從2000年開始,亞洲在各方面的生產力表現都很穩健,與1980及1990年代完全不同。
在上次全球金融風暴之後的數年間,由於經濟成長不振,包含亞洲在內的全世界生產力,也持續走弱;但是我們認為全球經濟成長將在今年開始上升,且在2015年時會更強,這表示生產力自然也會跟著復甦。
與已開發國家及其他新興國家的市場相較,亞洲已經蓄勢待發,在生產力提高的帶動下,將能繼續較快速的經濟成長腳步。
但不可否認的,亞洲仍有結構性因素需要改革,不過,正如在新一期的渣打銀行全球研究團隊所提出的報告內容,我們認為全球金融風暴後造成生產力下降的循環性因素,現在正在轉佳。
在分析亞洲情勢時,必須將中國獨立出來。因此,不計中國與日本,亞洲國家內的資本對國內生產毛額貢獻度雖呈現多年下降走勢,但其生產力成長卻仍維持不墜。
相對而言在中國,資本的貢獻度仍然在上升,這造成許多產業的產能過剩,也使它的生產力成長走緩。
即使如此,中國仍然具有強大潛力,在未來十年,可以利用投資與都市化來推動經濟成長;新的領導人也展現了改革的意願,願意用短痛換取長利。整體來看,中國的人均資本存量(建築、設備與機械)只有美國的五分之一。
在亞洲各國,由於農業人口轉換到製造業與服務業,使得都市化勢必成為生產力的重要推手;而剛開始都市生活的工人,也會需要品質更佳、又能提高生產力的資本存量。
但在新加坡與香港對於住宅不動產建設的過度投資,也許可以解釋這些國家的人均資本存量比美國高但生產力卻落後之現象、以及說明這些國家是亞洲國家中從2011年到2013年間表現最弱之原因。
未來幾年,我們不能忽視亞洲許多國家的人口結構問題,到2020年代中期,所有東北亞的國家以及泰國、新加坡,都將面臨勞動人口的下降;在有些國家,這個問題甚至從2015年以後就會開始浮現。
根據聯合國的估計,從現在到2025年,中國勞動人口的下降幅度將達1,500萬人,接近目前澳洲總人口數的75%。
不但如此,從2025到2030年,中國勞動人口還會再減少2,000萬。因此,中國政府必須設法從其他方面提高1.5%的國內生產毛額,才能彌補在2025年以前因勞動人口減少所造成的衝擊。
另一方面,東南亞各國的人口結構卻是非常有利。依據聯合國的估計,印尼、菲律賓兩國從現在到2025年為止,約可增加3,500萬的勞動人口,相當於今日泰國的總人口數。
即使許多國家仍存有人口結構的問題,但是由於這些國家的都市化發展、各種改革的持續進行以及生產導向的投資活動,我們預期未來幾年的生產力將會復甦。其中人均資本存量仍然偏低的國家如中國、印度、印尼及菲律賓等,將會最有潛力。
東北亞及新加坡的人口老化問題,對於想藉都市化、基礎建設及改革措施來推升生產力與經濟成長的努力,還是會有所衝擊。
但是,認為亞洲的生產力已面臨長期結構性瓶頸、以及擔憂這將引發另一次金融風暴的看法,其實是根據對亞洲已過時的觀點,且並未將近幾年亞洲追求進取的努力納入考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佩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