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新聞

兩岸競合 金融共榮互利     

【經濟日報╱記者 邱金蘭、陳怡慈】 2012.06.28

 

 

 

 

 

 

 

 

 

過去外商銀行雲集的「台北曼哈頓」是民生東路,近幾年已轉移至信義計畫區,大陸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來台,也相中在這嶄新的金融中心落腳。隨著兩岸金融市場日趨開放,還會不會有更多的陸銀來台?
「未來2年內大概只有目前已設點的4家」,長期與陸銀接觸,協助培訓人員的金融研訓院副院長陳泰隆說,台灣存放利差小,陸銀登台賺不了大錢,「台灣去大陸的急迫性比他們來的要高」。
根據兩岸金融業務往來許可辦法規定,大陸銀行來台必須符合一定的資格條件,目前符合來台標準的陸銀,大約有5家,包括中行、交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及工商銀行。
其中,中行、交行、建行及招商銀行,目前均已在台設立辦事處,中行已經開業,交行開業也在可見的近日內,唯獨工行至今仍未向我方主管機關表達來台設點意願。
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承惠說,政策上首選中行與交行,應該是因中行是所有內地銀行中,最早開展海外業務、外匯交易量最大,具有一定的國際經驗。

 

 

 

 

 

 

 

 

 

 

 

 

 

 

交通銀行的總部在上海,上海2020年要打造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銀行也是具有國際視野的銀行,招商銀行則是內地最活躍、市場化程度最高、經營績效最好的一家民營股份制銀行。
張承惠說:「我認為(中國大陸)政府考慮的重點,是讓優質銀行先進入台灣市場,一者給台灣金融界留下較好的印象,二者也要注意防範風險。」當然,中行、交行與台灣的淵源深厚,也是列首波登台開業陸銀的重要因素。
國民黨政府遷台後,中行、交行分別以中國國際商業銀行、交通銀行名稱在台復業,中國商銀及交通銀行後來合併為現在的兆豐銀行。
陳泰隆認為,大陸挑選來台陸銀,著眼解決兩岸經貿需求。想必是深思熟慮後的結果…
陳泰隆認為,大陸是計畫經濟、鳥籠經濟,4家銀行都是奉政策指示來台。
大陸會挑這4家,想必是深思熟慮後的結果,陸銀來台要能解決兩岸經貿需求,中行是外匯交易量第一大,對於協助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有所幫助。
至於建行、交行與招行,總部各在北京、上海與深圳,明顯具備北、中、南的地理平衡意義。
對於工行遲未來台的原因,有人半開玩笑地說,「工商銀行是全球市值第一大,一下子來太多家或重磅出擊,台灣人會嚇到」。不過,金管會官員認為,工行已投資在台設分行的南非標準銀行,應是主要考量因素。
除此,我方金管會規定,陸銀來台參股與設分行只能二選一,不來設點的工行,也有可能選擇參股,做為未來來台的經營策略,這也讓外界對工行參股可能性,充滿想像空間。
市場就多次傳言,國泰金等國內大型民營金控,可能與工行洽談參股合作。
雖然現階段台灣方面對陸銀來台參股,設下相當嚴格門檻,連同透過QD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在市場上購買,持股最多10%,現階段併購不可能,但未來隨著兩岸政策的日益開放,不無逐步放寬的可能。
如在來台設點方面,大陸銀監會方面便曾向金管會反映,希望放寬陸銀來台條件,讓更多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像大陸興業銀行等,也可以來台設點。
對此,一位金管會官員說:「台灣有680萬人投國民黨、600萬人投民進黨,600萬人的聲音也要聽。」的確,未來能否有更多的陸銀來台,這涉及政策面,政策的開放速度更是政治問題。
有些人擔心陸銀來台,實際上,陸銀來台受惠最多的是台商。
香港商東亞銀行台灣分行總經理溫珍菡說,陸銀來台更加了解台商後,大陸宏觀調控時,就不會任意不給台商融資。
但陸銀來多了,本國銀行就一定會被打垮嗎?答案當然不是。
晶電副總張世賢及永和食品(中國)董事長林炳生等與陸銀有往來經驗的企業多認為,陸銀來台服務,台資銀行也到大陸去了,但台灣人畢竟比較了解台灣人,台資金融業如果能多到大陸去,對他們幫助比較大。
因應陸銀來台後,兩岸金融進入雙向競爭階段後,政府應替台資金融業爭取更多的登陸機會。
金融總會理事長許嘉棟建議,我們希望對岸開放更大、更快,他們相對也會要求我們對陸銀多開放,但「他們過來得到的好處不多,我們過去的好處是更多」,利弊分析下,我們可更大幅開放,以換取對方更多的開放。
陸銀來台服務,國銀也到大陸去了,兩岸金融進入雙向競爭階段,我們其實可以更開放…
隨著中行、交行在台分行開業後,大陸方面也可望對台資銀行提供進一步的優惠措施,淡江大學財金所教授兼兩岸金融中心主任林蒼祥認為,雙方應在相互對等原則下持續開放,創造互利,對兩岸金融市場發展才具正面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佩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