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新聞

成為海外企業掛牌的新亮點

會計研究月刊/張書瑋

2013.05.06

過去臺灣有著兩岸問題,歷經市場封閉到對外開放,現在海外企業來臺或大陸臺商回臺掛牌的藩籬已然解除,更有不少海外企業已經成功掛牌,分享其經營成果於投資人,如何加速讓企業自然來臺掛牌與投資,臺灣必須提升優勢,成為國際投資新亮點。
行政院在2008年時通過「推動海外企業來臺掛牌一二三計劃」,隨後陸續開放外國企業及大陸臺商以外國企業身分來臺掛牌,使得過去「卡」在兩岸問題的大陸臺商也終於有了解套,得以回臺掛牌籌資。截至2013年3月29日,統計目前海外企業在臺第一上市家數共計有28家,第一上櫃家數共計有18家,第二上市(TDR)共計有32家;申請輔導中的企業約有59家,來臺掛牌的熱度似乎未減。

海外企業來臺掛牌,主要以臺商為主

資本市場是提供企業募集資金的地方,早期的發展模式,是以滿足國內企業的需求為先,當國內企業掛牌家數逐漸穩定,自然開始尋求海外其他市場的標的前來進駐,盼能繼續壯大市場規模,並邁向國際化。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蔡松棋表示,開放海外企業來臺掛牌,是臺灣邁入國際化的第一步,也是臺灣資本市場能否茁壯的重要關鍵,這是一個很正確的方向。惟照目前發展來看,海外企業來臺掛牌主要仍以大陸臺商為主,早期前往大陸經營的臺資企業,經過數十多年打拼,成績已小有規模,且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亦面臨籌資的需求,在大陸籌資不易,因此許多臺商萌生回臺上市募得營運資金的想法,對在外多年的臺商來說,就近回臺其實也是帶著一種鮭魚返鄉、衣錦榮歸的心情。其他外國企業也有少數來臺掛牌,只是相較之下,因為不比臺商人親土親,或對臺灣認識不夠熟悉,老實說,吸引他們來臺掛牌程度似乎有限。

不過也有責難者認為,開放臺商回臺掛牌,募得資金後再帶回大陸投資,難道不是「錢進大陸,債留臺灣」,開放這樣政策會不會失去原有的初衷?蔡松棋認為,這樣的思惟是有誤的,資本市場的資金流動本來就無法加以限制,臺灣資本市場最大的問題在於金流只有去大陸,沒有回臺灣。我們必須換個方向來思考,臺灣市場中亦有很高比例的外資進出投資,像台積電約有六、七成的股東即是外資,所以臺灣資本市場要聚焦的應該是,如何招來好的企業來臺掛牌,得以吸引外資投資挹注,於是把錢帶進臺灣。

臺灣資本市場的優勢在哪裡?

而如何讓好的海外企業來臺掛牌,臺灣的優勢在哪裡?長期觀察各國市場,蔡松棋表示,以亞洲來看,比較兩岸三地及新加坡,香港證券市場主要是金融及地產業為首,雖然國際化程度高,惟企業前往香港掛牌近年表現並不佳,他很坦白說,如果公司規模不夠大,年獲利不夠豐,就不建議去香港掛牌,目前看起來如果是內需型或大型連鎖企業,到香港掛牌是比較有利基的。新加坡的證券市場規模小,主要是中小型製造業的掛牌地,而且有不少知名企業從新加坡下市的案例。至於中國大陸嚴格說起來尚非完全開放的市場,目前仍以滿足當地企業上市需求為主,開放外企掛牌政策性成分較高,而且光是當地企業排隊上市名單就一長串,臺資企業要擠上上市列車,著實不容易。回過頭再來看臺灣,我們在本益比、周轉率及申請時程等項目上,其實表現都不差,反倒突顯出來臺掛牌的優勢。

或許也會有人質疑,中國大陸已逐漸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到中國大陸上市(即A股,指在中國大陸上市的普通股票)也值得考慮。企業當然也是會有「A股夢」,之前也有人丟出在中國大陸開設「臺商板」的概念,對臺商來說會有吸引力。不過,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施景彬認為,中國證監會對於A股申請上市審核的時間長,不確定性又很高,據知目前尚有200多家公司等著在A股排隊上市,而現況顯示上市時間似乎漫長無期。如以中國大陸與臺灣市場互相評比,臺灣掛牌的條件開得很清楚,只要符合資格條件並經過申請輔導等公開的審核程序,獲准掛牌的不確定性相對少。尤其以具臺資背景的公司,來臺發展的效益更高,臺灣還是現階段比較好的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佩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