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新聞

社企流 社會企業的資訊尖兵

經濟日報/何秀玲

2013.02.26

鎢絲交纏的燈泡,象徵串連,這是台灣第一個華文社會企業資訊匯流平台「社企流」的LOGO,創辦人兼總編輯林以涵一呼百應,從1人發想到現在近40位不支薪志工,以青壯年居多,他們利用工作空檔投入蒐集、翻譯社企資料,只為一個單純的理由:幫助更多華文世界的人認識社會企業。
大學唸政大公共行政學系的林以涵,在美國就讀公共事務研究所,此時一心想的是將來到非營利組織工作 。她曾到社企創投若水國際及美國1家提供非營利組織、社企、國際發展機構的顧問服務公司實習,讓她更瞭解社企的運作,累積龐大的資料庫。
林以涵想,若可以在工作之外做一些不一樣的事情,帶來的工作價值將不只是薪水而已。因緣際會之下,她與目前擔任社企流的諮詢顧問陳一強接觸,他們都認為,台灣沒有社企的資訊平台實屬可惜,激發林以涵創立平台的決心。
台灣社企平台 交流串連

相較歐美,台灣社會企業仍在發展中,因起步晚,能找到的中文資訊不多。林以涵為了分享國外社企案例,讓台灣社企有交流串連的平台,她創設「社企流」網站,於去(2012)年2月正式上線。
創設之初,林以涵從未想過可以一呼百應,陸續號召不支薪的夥伴加入,如今已達近40位志工的規模,如滾輪般不斷地加速出乎她意料之外。

她說:「後期的資源網站來自志工們」,林以涵說,他們放入社企基本定義以及國內、外不錯的案例,有興趣者除了可閱讀他們翻譯的中文案例、新聞,台灣社企的採訪內容,網站也邀請了社企實作經驗者撰寫專欄。
她回憶最初撰寫企劃書時,還曾訂下KPI(績效指標),包括「臉書粉絲團人數在2013年底達到5,000人、分享文章200篇…」等。

當下林以涵還覺得有些困難,但去年12月中就已達到目標,400多篇文章更超過預期數字。

林以涵表示,國外其實有很多類似社企流的網站,她因長時間觀看,累積許多想法,當她決定要成立社企流,就已經很清楚網站的架構內容,也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社企流平台。

她說,台灣瞭解社企概念的人不多,許多社企團體難得交流,不清楚彼此的資源,她希望可以貢獻一己之力,讓社企流發揮將大家集合起來,互相瞭解、連結的功用,今年2月社企流舉辦1周年論壇,讓兩岸三地社企專家們齊聚一堂,達到交流目的。
社企流編輯陳玟成是林以涵政大公行系的同班同學,也是社企流核心成員之一,他去年7月離開人人稱羨的科技業,目前於社會企業黑暗對話擔任業務,同時他也在社企流編輯組擔任英文編輯,舉辦實體活動時負責總召的工作。
陳玟成表示,他以前就關心社會和公共議題,但並沒有實際行動;在科技業上班時,林以涵曾邀他聽社企相關演講,讓他對於社企有初步的概念,2011年底林以涵希望成立社企流,詢問陳玟成的意願,他答應利用工作空檔協助建置平台,去年2月上線後更協助社企流添增文章。
熱誠志工 無私奉獻投入

他說自己藉著網站吸收國內外社企資訊,以及各國社企發展狀況,加上現在工作的黑暗對話屬於跨國社企,這些過程讓他培養出趨勢的敏感度,藉著社企流更能傳達大眾關於社企創業或創新的精神。
對陳玟成而言,社企流後來的熱烈迴響也超乎他的預期,因為大家的出發點都不是為營利或出名,只因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認同社企的點子和其創新的想法,單純地想做對社會具正向力量的事情。
他也表示,大學時曾想投入非營利組織(NPO),但後來他希望等經濟狀況穩定後再做公益這一塊,但是出社會工作後,沒有獲得真正的成就感,直到接觸社企資訊後,發現國外經營社企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做公益的同時也能賺取應得薪水,希望將這個概念鼓勵更多人加入,他的方向感也愈發明確。
林以涵說,志工們平常都有各自的課業或工作,無法像全職人員長時間幫忙,未來她希望調整工作細部,讓社企流運作更順暢;陳玟成表示,將社企傳播理念的工作做好是團隊內部共識,不過他們期許自己能讓內容更簡單易懂,文章的翻譯更平易近人,讓更多民眾透過文章認識社企。
陳一強提到,社企流屬於跨界平台,以全志工的方式蒐集資訊,讓社企不再單打獨鬥,他相信未來他們能做到「台灣不能沒有『你(社企流)』」的高度。

林以涵認為,一件看似困難的事,經由熱誠投入運作一段時間後,會發現許多資源都可相互連結,她不曾有過放棄的念頭;況且看到每天各組志工翻譯、採訪、經營社群,她沒有資格說放棄。「我從未想過放棄,就覺得這輩子會一直做下去」,此語道出許多社企流志工的心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佩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