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新聞

課證所稅 金管會:考量4面向       

【工商時報 記者彭禎伶/台北報導】 2012.04.03

 

 

 

 

 

 

 

課不課資本利得稅,財政部1個月內給答案。金管會副主委吳當傑昨(2)日表示,希望以資本市場安定及發展為前提,考量4大面向,金管會將積極參與稅制討論過程,將提供各國稅制及資本市場發展等相關分析。
吳當傑所謂4大面向,即包括市場流動性、國內外經濟情勢、未來國內市場狀況、跨國競爭力等;其中我國主要競爭市場如新加坡、香港證券市場,基本上都不課稅所稅,且印花稅(類我國證交稅)稅率僅0.1~0.2%。

 


 

 

 

 

 

 

 

 

 

 

 

 

 

 

吳當傑說:「在課徵證交稅上,我們已相對稅率較高。」
吳當傑昨代表金管會主委陳裕璋出席立法院財委會,參與課徵證所稅對資本市場衝擊的討論,在回答立委質詢時表示,3月29日台股大跌,但證交所檢討報告並未見禿鷹蹤跡。
他指出,當天主要是國際市場也下挫,且國內融券、借券金額也減少,沒有發現特定人放空的情況。
就市場流動性來看,吳當傑分析,從民國90~100年,我國股市自然人比重占61~85%,課徵資本利得稅對自然人心理衝擊較大,對法人相對仍穩定,因此在是否課徵資本利得稅上,金管會將提醒注意自然人心理,避免影響股市流動性。
至於跨國競爭力上,金管會也將提出各國證所稅及證交稅的課徵情況,強調要課徵證所稅,也要連動證交稅一併考慮,今年證交稅全年預算1,265億元,算是收入穩定且較多的稅源,與鄰近國家整體比較、未來國家競爭力等,也應考慮。

 

劉憶如 四個堅持、三個不可能
【經濟日報╱記者 陳美珍】 2012.04.03 04:10 am
任何人接手證券資本利得的改革爭議,都不會如現任財政部長劉憶如來得吃力。不是劉憶如專業不足,而是她所揹負的改革陰影,相較任何人都重。不論證所稅課或不課,外界對她都是心證已成。
從入主財政部那天開始,劉憶如與其母親郭婉容即經常成為外界用以評比的對象。甚至在相隔24年之後,再碰觸證券資本利得課稅的爭議改革,劉憶如也被形容是「公主復仇」。對此,劉憶如可是一點都不同意。
劉憶如在公開場合並不避諱談論前財政部長郭婉容當年的「復徵證所稅事件」。她也為母親澄清當年的處境是必須「依法」宣布復徵證所稅;相較自己的處境,劉憶如認為,不論時空、環境與條件,都與母親24年前宣布復徵證所稅大大不同,難以相提並論。
儘管如此,外界仍不斷貼標籤,認為「劉憶如+資本利得」就等於要讓證所稅還魂。
劉憶如並不相信社會沒有包容及理性討論資本利得的空間,也不得不隨民意調整改革步調,包括將改革時程從半年壓縮到一個月,以消除對市場的干擾。但不變的則是,她仍堅信在四個堅持與三個不可能之下,可為這個長期無法碰觸的課稅爭議「做點什麼」。
劉憶如相信,量能課稅是大家一致追求的目標,改革資本利得稅制,只要設定在租稅公平、稽徵簡便、稅收穩定與降低干優(市場衝擊)的四個堅持上,就有機會找到出路。
外界將她與證所稅劃上等號,支撐劉憶如繼續在證券資本利得稅「撩落去」的信念,並非為平反郭婉容24年前證所稅的挫敗,反而劉憶如要用一個月的時間,以三個不可能,破除資本利利得課稅的迷思,包括:不可能蠻幹;不可能全無共識;不可能一步都推不動。
她更想證明,若能在資本利得課稅爭議達成任何一丁點貢獻,靠得不是外界加諸於她的「復仇公主」稱號,而是憑她財長的職務專業本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佩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