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新聞
社論-巴氏量表不合理限制早該放寬了
- 2012-04-13 01:30
- 中國時報
- 【本報訊】
在本報持續以專題關注,以及立委楊玉欣等呼籲下,勞委會已決定放寬外籍看護申請門檻,除開放八十歲以上老人申請,打破現行需廿四小時照護需求才能申請的高門檻外,也將與衛生署研究是否有取代巴氏量表的失能認定新制,並將家庭負荷納入評量,這對許多有失能或失智老人的家庭,不啻是一大福音。但是,由於新制最快第三季才能上路,對很多有看護需求的家庭來說,多等一個月就是多一分沉重的負荷,甚至痛苦,政府相關部門應該以民眾的需求為優先考量,加速新制的研究時程。
台灣已是步入高齡化的社會,目前全台符合申請外籍看護的十八萬人中,有百分之五十二都是年逾八十的高齡老人,數據反映台灣高齡照護的需求,也反映出看護人力嚴重失衡。
今年初總統合併立委選舉,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之妻陳嘉君參選唯一政見就是放寬外籍看護,原因無他,實在太多人深受請不到看護之苦。家有障兒的大律師陳長文數年前也曾撰寫專文,以自己家庭為例,大聲疾呼放寬外籍看護來台工作年限,畢竟需要照護者不論生理或心理,都比常人更脆弱,他們與照護者需要建立長期的信賴關係,外勞工作年限卻逼得有照護需求的家庭每隔幾年就要忍受一次看護換人的適應期,國民黨不分區立委楊玉欣就是一個例子,她的看護離開後,要再找一個人照顧她,即使她出得起一個月六萬元的看護費用,還是請不到人,國內長照人力嚴重失衡更由此可見。
能合法請到看護還算幸運的,還有更多人為了一紙巴氏量表,鑽破頭都找不到門路。根據本報報導,一位剛過而立之年的楊小姐,家有八十三歲高齡老父,因為關節嚴重受損,必須柱著拐杖才能勉強走路,七十多歲的母親又罹患巴金森症,儘管還是初期症狀,卻已經經常忘東忘西,醫師建議她要儘早為雙親找到看護,她遵醫囑兩度請假南下回老家,為雙親找醫院進行評估,都總是無法過關。她曾經動念舉家搬回南部,卻礙於先生的雙親同樣年邁需要人招呼,加上南部找工作不易,只能把掛心的問題繼續拖著。
老人家的歲月有限,再拖還能拖多久?日前孝子李祖伋抱母求醫的新聞震動全台,其實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在父母親猶健在的時候,多盡一些人子的責任,李祖伋拒絕升官機會還提前退休,就是為了照顧老媽媽,即使如此盡心,他還是為了自己的疏忽讓母親骨折受傷而自責不已。這就是我們面臨的現實,愈來愈多老人必須照顧老人,六、七十歲的老人家照顧八、九十歲的老人家,對照顧與被照顧者而言,都是讓人心力交瘁的折磨,照顧不周非所願,只是力有未逮,偶有閃失,卻是一生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