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新聞
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跨國公司當中,有百分之六十三表示,自己有將近一半的團隊位居海外。在全球化的路途上,單一文化或國籍的團隊正逐漸消失。團隊多樣性固然有助激發創意的火花,卻可能因文化差異而造成合作藩籬,其中的一大難題便是對「衝突」(confrontation)的態度。
衝突是團隊溝通的一部分,然而不同文化對其觀感差異甚大。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組織行為學教授邁爾(Erin Meyer),最近在INSEAD知識網上指出,她曾就此問題訪問了不同國家的主管。她發現,對法國人來說,衝突是文化的一部分。某法國主管就說道,法國的教育系統本身就訓練學生發展出質疑的精神。學生會被要求同時提出一個論點的正反面,最後才下結論,而非純粹只思考單一面向。法國人也因此樂於聲明自己的反對立場,說出顛覆性的發言。對法國團隊來說,爭論不只激發創新思考,也挖掘出可能的矛盾;也就是說,衝突是讓人更上一層樓的秘訣。爭論激烈的會議讓他們感到滿足,而不會撕破臉。
相對地,一名印尼主管表示,在印尼質疑他人意見,被認為是無禮的舉止。大家通常避免公開表達對他人的看法有不同見解。某次一群法國主管來訪,在眾人面前單刀直入地詢問印尼團隊的各種意見。你必然能想像印尼團隊感受到多大的侮辱,又多麼坐立難安了。
今天,在全球化的世界中,跨文化團隊已成趨勢。面對不同文化的工作者,邁爾提出了她的建議:
■事先做好準備。等到會議才實際開始討論內容嗎?如果是在亞洲文化當中,你早已輸在起跑點上。在許多亞洲國家,或多或少都有在正式會議之前,就透過非正式會面或討論進行溝通的習慣。這種事前的準備在日文稱為「刨根」(根回;nemawashi),即是預先將樹根切斷,好為之後的樹木移植做準備。在這種情況下,正式會議只徒具形式,決策共識多在事前已達成。若你身邊有來自這類背景的成員,不妨會議前就撥通電話給他,打探他的想法。
■讓衝突「對事不對人」。爭論不是不能存在,但是要避免讓團隊成員覺得對方是針對自己。在會議上直接表達想法,卻因此被當面質疑,會讓人感覺是自己被挑戰,而不是意見本身被挑戰。因此,若能指派出特定第三方,請大家在會議前將意見傳給他,再請他將其統整成清單,發言者就可以在不具名的情況下發表看法。最後這些意見清單被帶到會議上公開討論時,針對性也就沒那麼強。
■改變用詞。誰願意被指著鼻子說「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呢?在對談時以較婉轉的用詞或句型,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敵意。過度不加修飾的反駁,會扼殺溝通的空間,而像「可以請你再進一步說明你的意見嗎?」則是較為柔性的句子。
善用這些方法,有助於讓多國團隊在磨合期少點傷害。但重要的是,隨時抱持一顆尊重彼此的心,才不致因負面互動,失去了文化多樣性所能提供的成長機會。
文章來源:EMBA雜誌第311期(2012年7月出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