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分享新聞

陳?倡議 區域巨災保險機制

工商時報/彭禎伶

2013.10.18

 前行政院長、總統府資政陳?昨(17)日在國際保險監理官協會(IAIS)年會,倡議各國應合作推展區域性巨災機制,並以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因為呼籲氣候暖化問題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為例,表示未來若IAIS能倡導區域協防巨災,應該也有機會得到諾貝爾和平獎。

 陳?昨天應邀在IAIS年會發表專題演說,他指出,溫室效應是未來全球五大風險之一,且依據慕尼黑再保統計,每年全球有790次天災,經濟損失平均達1,300億美元,保險損失則有350億元,但若以2012年來看,當年發生720次天災,經濟損失高達3,800億美元,保險損失1,050億美元。

 陳?指出,如2011年的日本311大地震,隨後引發海嘯、核災,據慕尼黑統計,當時經濟損失2,100億美元,保險損失400億美元,並波及其他國家的經濟及產業。同年持續暴雨造成泰國水災,造成經濟損失400億美元,保險損失100億美元,影響電子、汽車業,有超過7,500家企業受到影響,產生325億元的保險損失,其中包括企業營業中斷損失,日本車廠也因此受影響,造成車價波動。

 陳?強調巨災造成對經濟、產業的水波效應,改變各界對傳統災害風險的認知。他說:「世界是平的,很多災難傷害不止是單一國家」,因此各國開始重視巨災防制及救災資源整合。

 但目前各國處理方式有三,一是動支預備金救災,但在目前的財政環境下,有其困難;二是設置天災保險機制,如我國的住宅地震險,在921大地震後推動,目前投保率已有3成以上;三即是發行巨災債券,台灣十年前也發行過福爾摩沙巨災債券。

 陳?指出,由於生產線已跨國整合,因此巨災的影響也會是跨國、跨區域,因此他主張,應考慮設區域性巨災保險機制,例如加勒比海即是由16國組成的巨災保險機制,共同成立基金買保險,協助政府及企業彌補颶風造成的損失,這也是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的公民營的非營利機制,運作非常成功。

 陳?強調,未來必須政府與民間合作,共同防範巨災,第二是跨國合作,第三則是跨國監理單位合作,以降低跨國保險的風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佩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