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分享新聞

社論從╱中韓FTA怪現象看台灣突圍之道

【經濟日報╱社論】2014.11.25

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即將洽簽消息,近期猶如照妖鏡,照出台灣社會的三個怪現象。一是當全球主要國家都在大舉對外洽簽FTA時,台灣還在自我麻醉與懷疑;二是台灣的產業升級喊了十多年,至今還是沒準備好;三是台灣人敢拚不敢贏,面對國際競爭,我們仍是少了幾分自信。
中韓領導人日前在亞太經合會上敲定年底前可望簽署中韓FTA,最近引發不少國人強烈的危機感。不過,令人詫異的是,國人近來的論戰,多是執著在政府有無打恐嚇牌,或是以阿Q式思維,認為南韓撈不到什麼好處,完全忽略了,台灣應把焦點擺在怎麼化解歧見,找到台灣面對FTA挑戰的最大公約數,及如何展開面對危機大作戰。
第二個怪現象是,台灣的產業升級喊了十多年,不論藍綠執政,都曾擘劃出美麗的未來產業圖像,但是臨到要與南韓、大陸產品短兵相接之際,包括政府及不少業者,還是難以「大器」地放下對5%、10%關稅的懸念,足見政府過去的產業政策並未成功導引台灣的各行各業,把產業升級當成求生基本功。
第三個怪現象是,最近中韓FTA引發國人心情上的躁動,就好比過去看台韓棒球賽轉播,明明中華隊有很好的投手、打擊與守備陣容,但是面對企圖心超強的南韓,往往敢追不敢贏。殊不知,台灣人最寶貴的資產就是拚搏精神,若國人願意先放下對大陸的恐慌症,並擺脫失敗主義傾向,那麼台灣將可引導出擺脫困境的理性行動。
台灣缺乏的第一個理性行動,就是形成對FTA與區域經濟整合的基本態度。近期,江內閣已有不少財經首長上電視力陳兩岸洽簽貨品貿易協議的重要性,我們呼籲,藍綠應公開做政策辯論,讓全民知悉FTA、自由化與貨貿,到底好在哪裡、壞在哪裡,甚至也應搭配網路公民的同步提問與意見表示,讓社會公評,哪些說法是真,哪些說法隱含了一黨一人的政治之私。
第二個行動是要政府說明白,台灣今後的產業政策、升級轉型行動該怎麼走。近期,行政院雖已公布經濟部的升級轉型行動方案,不過,該方案多從籌碼面談政府的租稅、投融資工具,或從技術面談政府的輔導策略,少了從「明日產業」的觀點,說明台灣如何回應物聯網、大數據、生技等產業新趨勢即將帶來的產業革命。
國內的企業也要體認到,FTA只能提供一個與國外企業公平競爭的機會,無法作為激烈商戰裡的保命符。企業要求生存、保平安,還是得從根本做起,靠著每一位企業主的遠見、決心,與員工共同打拚做起。
第三個行動就是公民意識該覺醒了,不應再任由藍綠惡鬥、政黨的不作為,綁架了台灣的前途,持續造成整體社會的無力感。面對危機,每位公民都應為自己及為下一代思考、選擇並行動。不要再認為中韓FTA或是貨貿簽不簽,是遠在天邊的問題,如此才是自己的國家自己救、自己的工作自己來保障。
從最近全球區域經濟整合趨勢來看,不少國家已紛紛跨過自由化瓶頸,對外洽簽FTA速度愈來愈快,例如,南韓已與全球超過50個國家建立FTA關係,大陸繼日前宣布中韓FTA年底達陣,近日又宣告完成中澳FTA。當世界轉動速度愈來愈快,已不容台灣持續站在原地。
另一方面,全球區域經濟整合規模愈拉愈大,從傳統的雙邊FTA,一路到十幾、二十幾個國家共同整合,這對以出口貿易立國的台灣來說,絕對不容等閒視之,必須趕緊從怪現象跳脫,展開行動。
【2014/11/25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佩惠 的頭像
    佩惠

    幸福惠~微笑退休生活

    佩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