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魏怡嘉、施曉光/綜合報導〕衛生署國健局昨日公布台灣「老化地圖」,並宣告台灣正式進入「人口老化潮」!100-07-12
全國老年人口最多的縣市是嘉義縣,其次是雲林縣及澎湖縣,這三個縣市的老年人口均超過十四%,達到「高齡縣」的標準;另有二十三個鄉鎮區老年人口超過二十%,已是「超高齡社區」,其中新北市平溪區是全台灣老年人口比率最高的鄉鎮區,平均每四個人就有一個是老年人。
23鄉鎮區超高齡 平溪區老人最多
國健局警告,人口老化對國家經濟發展最直接的衝擊,是生產力結構的改變,若不及早做好準備,讓長輩健康、獨立甚至延長其社會功能,恐怕不到十年,國家整個的生產力與競爭力就將面臨極大危機。
生產力結構改變 競爭力面臨危機
根據內政部五月統計,全台年齡超過六十五歲的老年人口已達十.七五%,有十六個行政區域老年人口比率超過該平均數,大多以農業縣市居多,其中老年人口比率最高的是嘉義縣,佔十五.六九%,雲林縣十五.○九%,澎湖縣十四.三九%。
衛署國民健康局人口與調查研究中心主任洪百薰指出,南投縣、苗栗縣、宜蘭縣及台東縣的老年人口比率也超過全國平均值甚多,不過,全台還是有五個縣市老年人口比率低於十%,成為最年輕的縣市,依序分別是桃園縣、新北市、台中市、新竹市及連江縣。
國健局局長邱淑媞表示,「高齡化社會」的判斷標準是以六十五歲的高齡人口比率從七%增加到十四%的「年數」代表老化速度。法國歷經一百一十五年才「慢慢變老」,瑞典花了八十五年,美國花了七十三年,台灣在一九九三年達到百分之七,預計二○一七年達到百分之十四,等於只花了廿四年就快速老化,速度雖比二○○ 七年已達廿一%的日本慢,但遠比歐美國家快很多。
原因主要為台灣在二戰後出生的嬰兒潮人口,從今年起大量進入六十五歲、正式成為老年人口,但另一端的國人生育率急速降低,年輕人口增加緩慢,導致老人的「比率」相對地上升更快,而且從今年起會更加速成長,預計一百零六年台灣老年人口就會超過十四%、進入「高齡社會」,到一百一十四年,台灣更將邁入老年人口超過二十%的「超高齡社會」。
台灣人老化速度 較歐美快很多
洪百薰表示,國內老年人口老化的情形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以新北市為例,雖是最年輕的縣市之一,但卻擁有三個超高齡的社區,分別是平溪區、雙溪區及坪林區,因此在人口政策上須有更細緻的規劃,才能因應不同社區需求。
台灣人口老化嚴重, 根據健保局統計,九十九年健保對象中,六十五歲以上老人佔十.六九%,門住診醫療利用共新台幣一八○七億元,平均每一百元門住診醫療費用,就有三十四元用於老人。
隨著國人年紀增長,各種慢性病也變得普遍,根據國健局先前所做的「台灣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結果顯示,近九成老年人自述曾經醫師診斷至少有一項慢性病,患有三項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率亦高達五成,其中又以高血壓、白內障及心臟病為年長者最常見的慢性病,在心理健康方面,男性老人有一成三、女性有一成七有憂鬱的現象,值得重視。
老人有三怕 生病、貧窮、沒人顧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
2011.07.12 04:32 pm
台灣老年人口愈來愈多,衛生署調查老人生活中最擔心的問題,以自身健康居首,其次依序是經濟來源、生病時誰來照顧。
老人心理健康也值得重視。調查顯示,一成三的男性老人覺得憂鬱,女性則超過一成七。
國健局人口與調查研究中心主任洪百薰說,根據民國九十八年老人狀況調查,老人最憂心的就是健康及經濟問題。超過三成五老人最擔心「自己的健康」,擔心「經濟來源」的有一成七,「自己生病的照顧問題」則有一成六,僅有三成三的長輩「沒有擔心的問題」。
台中榮總老年身心科主任卓良珍說,除了各種慢性病,失智症及憂鬱症將是老人重大健康問題,老人罹患憂鬱症若未積極治療,易引發或讓失智症、內科疾病惡化,免疫力降低也易併發感染症,維持身心健康同樣重要。
----------
針對高齡化社會之對策:
一、防老、減少失能 比照護重要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
2011.07.12 04:31 pm
台灣持續朝高齡社會邁進。專家提醒,除了完善的老人照顧政策,「活躍老化」的概念更重要,失能老人愈少,社會負擔及壓力就愈輕。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人口與調查研究中心主任洪百薰說,人口老化勢必改變國內未來生產力結構,今年台灣的「扶老比」,即十五到六十四歲的生產人口,與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是七比一,即七位年輕人要養一位老人。預估十一年後,將更進一步降為四比一,再過十一年恐怕只剩下二比一,兩名年輕人就要負擔一位老人。
「二比一不見得一定比七比一差。」洪百薰說,高齡化社會不只是台灣的議題,近年世界衛生組織推動「活躍老化」及「健康老化」,健康的老年人未必是「依賴人口」,甚至可以提供生產力。
台大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吳淑瓊說,迎戰高齡社會的首要策略,便是減少失能或需要被照顧的老人,包括推動預防慢性病政策、定期疾病篩檢、預防跌倒,以及提高社會參與機會。
第二步則是照顧策略。吳淑瓊說,再怎麼預防,仍不免得面對需要被照顧的長輩,不同地區、族群、教育背景的老人需求不同,必須提供更多元化的選擇,例如是社區或機構照顧體系等。
二、搶救高齡台灣 學者籲鼓勵生育
〔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全國二十三鄉鎮區六十五歲人口逾二十%,學者認為治本之道在鼓勵生育,否則人口老化速度勢必更驚人。社福團體更批評長照計畫經費嚴重不足,長照保險停滯不前,面對高齡化社會,政府根本未做好準備。
台大社工系副教授王雲東呼籲注意老化速度的「城鄉差距」、避免年輕人往都會區傾倒;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提醒,八成老人能自理生活,加強健康促進、延緩老人「倒下去」的年齡,與投注經費照顧失能老人同等重要。
王雲東說,治本之道在鼓勵生育,若生育率不提高,人口老化速度勢必更驚人。他認為政府應設法提升偏鄉在地產業及就業機會,留住青年,若都市與偏鄉人口呈兩極化,前者高度競爭,後者凋零蕭條,城鄉會衍生嚴重對立。
王雲東表示,加強無障礙設施及避免老人跌倒很重要。林依瑩也說,很多家庭因為要照顧一名老人,而陷入崩潰,如果能讓老人活得健康,人口長壽化,並不需要恐慌,但政府目前對預防健康起步慢,應加強推動老人體適能班等。
老人福利聯盟秘書長吳玉琴亦指,政府十年長照計畫,著重在照顧十七%失能失智老人,另八十三%健康老人的經費與人力投注則付之闕如,但十年長照計畫近兩年經費嚴重不足,導致居家及日間照顧服務大打折;十年長照保險更在吳敦義就任行政院長至今,停滯不前。
六十八歲的羅女士盼政府、民間多建造老人村,她說,老人村有人帶動唱、健康操、跳土風舞、打麻將等休閒娛樂,還規劃菜園讓老人種菜,雖兒女不在身邊,但老人村裡有年輕志工,老人就不會感覺沈悶、寂寞。
三十八歲、在銀行業服務的吳小姐坦言,子女最需要國家提供平價安養中心,坊間設備較好的安養中心,有些要求先支付五百萬入住押金,按月另須支付三、四萬元。她透露自己的父親需每天打點滴,請台籍看護二十四小時照顧,一個月支付六萬元薪水,三名子女分攤,負擔相當沈重。
吳小姐並指,台灣有很多單身族,盼政府比照國外,立法通過房屋信託相關法案,即邁入老年後,能以房屋抵押作安養金,達一定年限後,房屋產權歸銀行所有。
目前衛生署推動的長期照護保險立法迄今尚未通過,至於金管會與與內政部規劃的以房養老則決定先挑選個案試辦。
〔記者陳梅英、魏怡嘉、施曉光/綜合報導〕經建會預估到二○一七年六十五歲以上高齡人口將達十四%,台灣將邁入高齡社會,經建會去年提出一份政策,指在高齡者教育程度越來越高下,應建立「高齡者人力資源中心」,並參考美國成立「志工人才庫」,活絡人力再運用。
經建會指出,日本在人才資料庫的建立上就做得很好。許多有經驗的老年人雖然退出職場,但仍活躍在各大公司,就是因為有完整資料庫,得以重返職場貢獻所長。另外,美國也有退休人員協會成立全國「志工人才庫」,整合各類志工服務組織。
內政部也提出人口政策白皮書,社會司副司長陳素春表示,包括提供支持性家庭照顧、建立完善老人健康及社會照顧體系、提升老年經濟安全保障、促進中高齡就業與人力資源運用、推動高齡者適合居住的住宅、完善高齡者交通運輸環境、促進高齡者休閒參與、建構完整的高齡教育系統,鼓勵終身學習。
此外,國健局調查發現,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有九十五.六%以上在前一年內看過健保門診,且平均就診次數高達二十七次。國健局今年已經輔導七家醫院通過「高齡友善醫院」認證,年底前將再擴增至少十家醫院參與。
-------
民意論壇:
人口老化…台灣如綠葉緩緩落下?
【聯合報╱彭懷真/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台中市)】
2011.07.12 04:32 pm
您喜歡去電影院還是醫院?您喜歡去探望新生兒還是去殯儀館?您喜歡看美女帥哥還是白髮長者?答案都很清楚!可是在台灣,每天去醫院的人比去電影院的人多,死亡的人數有時比出生的人還多,老人家比大學生還多,也比桃園縣加上新竹市的人還多,是原住民加上新移民的兩倍半。
昨天衛生署公佈了新數據:台灣有廿三個鄉鎮區是每五位民眾就有一位老人。十四年後,全台灣每五位民眾就有一位年歲超過六十五歲,包括我們這些第一批沒考初中直接上國中的。
老,可能不可怕。不過,「老而病」可怕,百分之八十九的老年人有一項慢性病。「老而殘障」也可怕,三分之一的老年人領有殘障手冊。「老而貧窮」難過日子,長輩是低收入戶的主要人口群。「老而孤單」也很無奈,多數老年人的生活都常在孤單之中。
生死學大師,臨終關懷的倡導者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所寫的最後一本書就是《當綠葉緩緩落下》,她說:「要傾聽臨終者的話,他會告訴你需要知道的事,但你往往忽略。」
為什麼是以綠葉緩緩落下為書名呢?我常去醫院、安養機構與榮家,這兩年尤其頻繁。看著被癌症折磨與插著管子的長輩,特別能體會這句話。「緩緩」是過程,正如「老化」也是不停止、不能逆轉的殘忍過程。然後,氣息結束,落在土地上,不可能再接回樹上了。塵歸塵、土歸土。但是,這些長輩正告訴我們許多需要知道的事,但我們往往忽略。
最近無數人爭著看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在那個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年代,八十幾歲的黃公望想要透過這幅畫描述什麼?我認為他畫了「緩緩」也道盡了「落下」。我正緩緩步向老邁,事業也在退潮,所寫的也少有人看。
不說個人,說說台灣,昔日無數人打拚而有的經濟奇蹟,豈不正緩緩地因為高齡化和少子化而下滑嗎?昔日守著家園撫育子女的,如今一一老衰。昔日繁華的農村,如今日漸沈寂。昔日熱鬧的鄉鎮,如今連年輕人都看不到。昔日捍衛台灣的老兵,如今已快速凋零。
悲觀嗎?正如希臘那個古老神話裡獅身人面的怪獸斯芬克斯所問的謎語:「什麼動物,早上四隻腳、中午兩隻腳,傍晚用三隻腳走路?」身為人,夕陽無限好,需要用三隻腳走路時,希望自己的腳強健,家庭與國家另兩隻腳也幫忙撐著。使我們雖然年歲越來越高,卻能不病、不殘、不窮、不孤獨,能夠老身硬朗、老本足夠、老居安適、老友往返、老伴相隨!
真得~~~~要注意老年問題了
今天的我們如果不注意,
明天的我們將自食其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