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分享新聞

社會力逆境成長 看見台灣新希望

中國時報

2013.01.04

 英文中有「blessing in disguise」的說法,意指有些表面看來是倒楣的災難,然而藏在災難底下,卻產生了意想不到的美好結果。

 過去十幾年來,台灣最糟糕的一項災難,就是政治上的「藍綠惡鬥」。一直到今天,藍綠兩黨彼此以「只論立場不論是非」的態度互相攻訐阻攔,相當程度上癱瘓了台灣的政治運作。在這過程中,民眾對於政府的評價與期許不斷降低,政府能夠有效推動的政策也愈來愈有限。

 然而,這麼糟糕的事,卻帶來了社會力大幅成長的變化,政府管不了、做不到的事,大家只好捲起袖子來想辦法自己管、自己做。

 幾十年的威權時代中,政府包山包海什麼都管,就算政府沒有能力管的事務,也絕對不願意看到有民間自主組織來代勞,那個時代,政府之外的任何組織,往往被視為是對於統治權力的潛在威脅,必須予以嚴加防範。影響所及,雖然台灣有著活躍的中小企業、有著冒險進取的商業精神,卻嚴重缺乏可以整合凝聚這些力量的非政府組織。

 短短的十幾年間,雖然政治領域一團混亂,但竟相對提供了社會力興起、非政府組織快速發展的機會。我們明確地看到了新的民間秩序在眼前逐漸形成。

 來自大陸、香港、新加坡等華人社會的朋友,都注意到台灣特殊的社會秩序。台北的捷運站人再多都能有序排隊,車上隨時有人讓座。台灣幾個主要城市陸續有效推動了「垃圾不落地」,市容清潔大幅改善,而且落實了垃圾減量與分類的環保行動。這些都不是靠政府監督、法律懲罰,而是建立在社會自尊自重的基礎上。

 此外,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民間組織如雨後春筍出現,在每個角落、不同領域迅速有效地接管了公共事務。最小的從都市中的大樓管理委員會,大一點到不同社會福利訴求的基金會,範圍更廣的甚至還有像台北市「內湖科學園區」這樣的自主管理單位。「內科」原先只是基隆河截彎取直後整理出的重劃地,不是政府事先規畫好的「科學園區」,但陸續有高科技公司看中了這地區的有利條件,產生了群聚效應,不需政府介入,「科學園區」自然成形,自然發展出了有效的管理機制。

 台灣社會力要能持續發展,最關鍵的條件,在於「志工精神」。老一輩的台灣人,有相當高比例參與各種宗教團體的志工事業,得以打造出具備世界性知名度的「慈濟」團隊。年輕輩的台灣人,眼光更廣,熱中於將自己的青春時光,貢獻到世界各地的弱勢人群中,從中得到生命意義的滿足。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對台灣社會力的現況感到驕傲,也對台灣社會力的未來感到樂觀。與其指望政治力量來解決問題,不如號召將權力與資源下放到民間,讓民間充沛的社會力有所發揮。

 當然,國家的整體規畫,產業的大方向,弱勢者權利的全面保障,這些還是需要以政府的公權力來推動。不過,還有很多不同領域,如果能有更大的社會力介入,一定可以讓台灣變得更好、更幸福。

 例如在城鄉差距上,我們需要更多具創意與活力的年輕人,離開都市進入鄉區,推動改造,轉化農鄉資源。鄉區有了創意、活力的附加價值來源,也就能抑阻貧富差距拉大的趨勢。此外,既然政府無能也不敢加稅,我們就需要更多的非政府、非營利組織扮演中間管道,積極向富人、企業主勸募,發揮類似「窮人銀行」的功能。

 又例如在教育上,與其指望體制的改變,不如期待民間提供更多元的可能性。一種是教育資源的多元配置,以志工深入山區鄉間,幫助弱勢學童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另一種則是教育內容的多元延伸,鼓勵成立各種課業以外的文化、藝術、科學團體,讓孩子能夠及早拓展眼光,感受到知識世界的廣大、美好。

 社會力是台灣當前最美好的資產,也是台灣面向未來最強而有力的依賴,若能將許多耗費在政治口水爭議上的時間、精力,拿來有效提升社會力,台灣的前途一定會更見光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佩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