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新聞

專家傳真-青年就業的薪情與心情

【工商時報 劉名寰】2014.06.04
畢業季節即將到來,依據勞動部最新報告,去年大專學歷新鮮人,平均起薪低於14年前首次調查的水準。2013年工業與服務業實質薪資,亦低於16年前的水平。
薪資無法提升的第一個原因,或可歸因於科技化所帶來的影響。企業生產活動因科技進步而自動化、機械化,使得傳統人力需求快速且大量被取代,尤其是機械性或規律性的生產活動,當今科技已經足以生產出相對應的機器設備來完成。以富士康為例,即可理解科技化對企業的強大吸引力、對勞動市場的衝擊。富士康在中國大陸管理百萬員工,需協助員工生活起居,配合日趨嚴格的勞工福利與廠區環境規定,同時面對薪資逐年增加的壓力;近來在越南發生的排華事件也可看出追求便宜勞動力的風險,因為愈低開發程度的地區勞動力雖愈便宜,卻也意味著較高的不確定性。企業自然也明白這些挑戰。
目前已經可以觀察到,亞馬遜在其倉儲中正式採用取貨機器人,積極研發無人送貨飛機;Google的無人汽車已經完成超過100萬公里的試駕,甚至可以應付城市中的繁忙交通;郭台銘也已透露與Google合作,研擬產品製造機器人。這些散見於報端的破碎新聞,其實已經勾勒出科技化的可能衝擊。美國近年的就業市場已深受科技化影響,每次衰退後的復甦,都有工作機會被更有效率、更便宜的機器設備所取代,這些消失的工作多屬例行性的工作,包含第一級產業的勞工、工廠生產組裝勞工等等。從亞馬遜的科技化,不難理解當倉儲業與快遞業普遍機器人化之後,該產業的工作機會將幾近消失。這貌似科幻的場景在全球包含台灣都已是現在進行式,最近高速公路收費員的失業就是科技化的結果。這個結果很殘酷,但似已成難以逆轉的現實。
生產線科技化的市場日廣,規模經濟發生效果,搭配科技快速進步,將使得ICT產品價格更為便宜,進一步刺激企業科技化,此一趨勢將加強科技化對勞動市場的衝擊,機器取代人力的現象也將更為顯著。
我國ICT產業的躉售物價指數已經透露出ICT設備價格快速下降的趨勢,顯示企業利用科技化設備取代傳統人力工作的誘因日強。
其次,「學用落差」亦可理解為薪資停止成長的原因,這也是台灣當前面對的困境
。廣設大學且忽視技職體系的政策,現在已經出現極為不良的後果,大學退場是近兩年的重要議題,但真正嚴重的影響是長期對技職體系的忽視,以及教育資源的不當配置,使台灣缺乏實作型人才,加上許多企業並不重視或是沒有能力提升產品附加價值,以致無法提供較高薪資。尤有甚者,部分工作甚或根本不需要大學學歷,只因為
大學廣設,使得大學畢業成為員工雇用的必要條件,反映大學教育淪為基礎教育的現象。
此外,金融與貿易的全球化因兩岸間密切的經貿關係,對台灣就業市場的影響亦不可忽視。近年來兩岸開放程度日高,勞動力的移動逐漸成為趨勢,不難理解兩岸薪資產生連動的可能性,此即「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初步展現。儘管該理論的假設與事實不符,且尚未成為台灣薪資水平的決定因素,但忽視這個力量並非明智之舉,同時也凸顯出自由化政策可能付出的代價與成本。
面對快速變遷的就業環境,要培養不易被科技化取代的就業能力,例如資訊分析、跨領域整合、人脈網絡的建立等等,因為若不能改變科技化的趨勢、不能逆轉全球化的潮流,就先改變自己,理解學用落差的存在,備好就業技能。政府亦有責任輔導受到影響的勞工,並在學校教育體系中讓學生認知即將面對的挑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佩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