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分享新聞

安民心 重建食品供應鏈管理!

中國時報/許明倫

2013.07.15

近幾年發生多起食品安全事件,擊潰政府食品安全管理機制,不僅使國人對政府治理能力失去信心,亦重創台灣美食國際形象,維護國人健康並重建國人對政府之信心,已刻不容緩。

國內食品安全問題之關鍵因素如下:

一、化學物質管理系統未加整合:衛生署主管食品添加劑製造販售使用,有食品機構管理系統;環保署針對毒性化學物質管理亦有相關系統,防止毒化物危害環境及人體健康;經濟部工業局建置工業化學品管理系統,追蹤管制產量及流向;農委會亦建置農藥使用等相關農產品管理系統,確保產銷農產品之安全。惟各系統散落於各個政府機關,形成多頭馬車。

二、傳統食品管理制度不敷需求:以往食品管理著重食品供應鏈之管末稽核,突發食品安全事件時,大多要求各地方政府衛生機關,進行下游廠商產品之稽查及抽驗,以有限之人力物力企求阻斷危害擴大,事倍功半,更引起人心恐慌,衝擊國內經濟,難以奏效。

三、治標不治本之管理迷思:塑化劑、順丁烯二酸等化學物質係千萬種化學物之一,充當食品添加劑亦是冰山一角,僅針對此特定化學物質,進行大幅稽查抽驗式的掃蕩圍剿,無法有效消弭此類事件,不肖業者將規避政府常管及能管之項目,添加政府無法檢驗之項目,減少成本並降低被罰機會,添加工業用化學品之食品安全事件不會杜絕。唯有整合各機關管理系統,進行預防性食品供應鏈之全程管控,掌握各種化學品之產量及流向,始能有效阻絕化學品從工業用產銷系統流入食品製程。

四、國內食品檢驗技術及量能不足:每一項化學物質之檢驗技術建立,受限於儀器設備精密程度、檢驗人員技術水準、檢驗偵測極限高低、國家標準方法種類、國家實驗室認證等因素,國內食品檢驗機構之檢驗量能是否能滿足食品供應鏈上中下游之檢驗需求?成為有效落實自主管理的關鍵,綜觀目前國內食品檢驗技術及量能情形,滿足現行管末滅火式稽查抽驗制度已屬困難,遑論平時預防式源頭管理檢驗之需。

現行之事後滅火式食品稽查抽驗方式,事倍功半。為能有效管控食品供應品質,應由食品源頭下手,建立一套原物料供應自主檢查機制與主動申報系統,規定檢驗標準,並藉由獎勵措施,公告優良原料供應商。政府須盡速建構食品源頭供應鏈管理系統,始能確保國人飲食安全,重建台灣美食之國際形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佩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