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分享新聞

解讀金融市場/財報揭露 因時制宜的監理?                        

【經濟日報╱張士傑】 2011.11.28


涉及金融政策取捨時,基於資訊不對等與專業進入門檻,大多數利害關係人往往以自身利益出發,也因此常常受制於市場交易實務,著眼於財務報表損益表現。而堅持立場與原則者,也泰半徘徊於理想主義與利益衝突之間。研議多時的外匯變動準備金議題,考驗著主管機關因時制宜的監理思維。
壽險公司國外投資以中長期固定收益類資產為主,不以短期出售國外資產為目的。短期匯率波動並非壽險業承擔的實質外匯風險,伴隨匯率變動加劇,顯著影響公司財報損益。
壽險業的避險工具主要為匯率交換、換匯換利及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等衍生性商品。
保險法修法放寬國外投資至可運用資金45%,2010年底壽險業國外投資金額已達3.6兆元,占可運用資金34.5%,預料匯率避險成本將大幅增加。
壽險業對於匯率盈虧建議提存準備金,希望節省匯率避險成本,與金管會定案「直接採用國際會計準則」(adoption)產生落差,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始終無正面回應。壽險公會建議匯率準備金改為法定提存,由於法律位階高於一般公認會計原則,因此會計師財務簽證時不會有保留意見。
對保險公司資產負債表而言,是否提列匯率準備金,對於淨值並無影響,但每月財報會因匯率波動而影響損益,顯著影響經理人的投資績效。
依國際保險監理官協會(IAIS)監理核心原則,保險監理基於維護保單持有人權利,甚少著墨損益,主要在意的是公司資本適足與清償能力。
上述觀點代表審慎監理立場,但是對股票上市的保險公司而言,意義明顯不同。股東因公司虧損可能引發股價下跌,產生資產縮水或股票質押須回補差額,顯著影響股東利益。基於台灣固定收益市場規模限制,壽險業擁有龐大美元資產,提列匯率準備金可調節匯率波動對公司財報的影響。
面對金融海嘯,新凱因斯主義經濟學派代表克魯曼曾撰文表達對企業透明度的立場,憂心扭曲的會計揭露將助長企業財務操控行為,而大股東及高階主管與公司股價關係越密切,自然會以公司股價為經營指標。保險業因匯率變動影響每月公司損益,但是針對經營團隊的投資績效而言,跨國匯率在央行調控下呈現穩定,基於長期持有無立即評價的必要性,訴求以提存準備金調節損益,也衍生資訊透明度與遞延匯率風險的監理議題。
金融服務整合與人口老化退休理財需求下,保險業於整體金融扮演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保險業與所有利害關係人互動主要基於信賴關係,在公司內部擁有資訊優勢,而外部市場資訊有限下,保險業須維持財務及業務透明度,外界才能合理檢視經營團隊為公司創造價值的能力。而提升企業治理與透明度,除依賴內部控制與外部市場約制,政府監理法規引導成為必要機制。
為求台灣保險業永續發展與國際布局,應朝向具有在地特色的財務揭露標準,或依產業特性逐步輔導接軌國際。如何詮釋因時制宜的政策?正考驗監理機關的智慧。
(作者是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佩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