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分享新聞

蔣人瑞示警:投資人力 才有競爭力

【經濟日報╱記者鄭杰/台北報導】2014.11.06

 

 

 

 

 

 

 

芝加哥大學經濟系資深講師蔣人瑞呼籲台灣應重視人才培育問題,「投資人力資源,就是競爭力的來源」。現在大陸在美留學生數量已有20萬人,台灣只有大陸的八分之一,且出現停滯不前跡象。
蔣人瑞是著名經濟學家、前中研院院士蔣碩傑之女,她昨天出席本報主辦的2014大師論壇--經濟高峰會暨蔣碩傑院士紀念會。
蔣人瑞致詞時指出,台灣的經濟發展歷程非常特別,擁有獨一無二的軌跡,台灣所創造的經濟奇蹟絕非只是少數人催生的結果,而是整個世代的努力,其中留學生貢獻良多,亦是促成台灣經濟起飛的重要原因。
蔣人瑞表示,對國家來說,留學生是重要的人力資源,這些留學生到全球學習,再將成果帶回,能夠提升國內知識發展。她認為,台灣未來的成長取決於高優質人力,有了好的人才才能設計出世界級的創新產品,投資人力資源,就是競爭力的來源。
她回憶小時候隨父親至中研院,見識過許多叔叔、阿姨討論各式政策,這些人都是各領域的頂尖人才,因為當時大陸爆發文化大革命,許多優秀的人才無法回到大陸,轉而留在台灣,使得台灣獲得人才資源上的優勢,大陸卻為此付出了極大代價。
蔣人瑞指出,台灣過去派出大量留學生出國,至90年代累積大量人才,半世紀以來成效卓越,台灣也因而成為各國爭相仿效的對象。
蔣人瑞認為,人才的培育除了與教育品質相關,也需要有緊密的家庭關係,這點就連美國都在學習。
不過,蔣人瑞自認並非華人世界常見教育嚴厲的「虎媽」,她笑說自己強勢,但不獨裁,是嚴格的媽媽,但對孩子還是充滿愛。
【2014/11/06 經濟日報】


劉遵義:中國GDP 2029趕上美國

【經濟日報╱記者郭幸宜、陳麗珠/台北報導】2014.11.06 04:30 am

 

 

 

 

 

 

 

中央研究院院士劉遵義昨(5)日指出,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看法樂觀,在未來五到十年內,中國經濟成長率可望維持6%-7%不變,建議新的經濟成長動能,可透過擴大公共財支出的方式,增加市場需求,帶動成長。
劉遵義還說,以目前中國經濟成長的速度,在假設美國年經濟成長率以約3.5%估算,中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總額,將在2029年趕上美國。但由於中國人口太多,如以人均GDP來看,中國距離美國仍有相當大的差距,需要追趕。
劉遵義昨(5)日是在出席本報舉辦的2014大師論壇經濟高峰會暨講碩傑院士紀念會,以「中國成長的動力」發表專題演說時,做了上述表示。
由於中國製造業與服務業成長放緩,加深外界對中國經濟成長下滑疑慮,不過,劉遵義仍對中國經濟後市樂觀以對。
劉遵義同意中國經濟成長速度,確實放緩下來,但仍屬健康狀態,以目前每年平均約7%來看,其實是穩定成長,雖不如過去曾以每年14%的經濟成長率,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但就目前穩定成長來看,仍屬健康。
劉遵義進一步分析說,中國最大的優勢有二,一、屬大規模經濟體,二、擁有超高的國民儲蓄率,可以累積資金,有助於進行大規模的投資。
根據劉遵義觀察,去(2013)年中國農業占GDP比重僅10%,然而,製造業與服務業占比均高達四成以上,若能把農業勞動人口轉移到製造業,將進一步帶動經濟的成長。
劉遵義還說,目前中國經濟成長所面臨大問題,在於產能過剩,包括鋼鐵、水泥、玻璃等,都有產能過剩的問題,以鋼鐵為例,目前每年需求量僅7億噸,但產能卻高達13億噸,他建議政府製造新需求,消耗市場產能,只要有需求,就能帶動經濟成長。
劉遵義並提醒,未來中國可能無法靠出口,扮演經濟成長火車頭的功能。
經濟轉型 不採一刀切
【記者郭幸宜、陳麗珠/台北報導】中研院院士劉遵義昨(5)日表示,中國從計畫經濟轉成市場經濟,很平順成功,關鍵在於政府選擇的改革策略不是採「一刀切」,讓計畫經濟與市場經濟並存,他認為這是全民皆贏的改革。
劉遵義指出,中國經濟在1978年以前是中央計畫型經濟,跟前蘇聯一樣,但這無法創造經濟成長,主要是因為計畫經濟欠缺效率。以農業來說,若有A、B兩塊土地,計畫經濟要決定哪個種棉花、哪個種稻米。但如果決策者沒有足夠的資訊,這個生產就會欠缺效率。
劉遵義表示,蘇聯、東歐國家開始改為市場經濟,但是採取一刀切的作法,一夜之間,就完全從計畫經濟改為市場經濟,不過,這樣的改革並不成功。中國則採漸進作法,計畫經濟下,配額多的人可以自由買賣,既可保留計畫經濟、同時又開放市場,可以達到效率,且改革過程中,沒有人受害。
他昨天在演講時也稱讚前中研院院士蔣碩傑,他表示,蔣碩傑在鋒火漫天的時代中,率先提出銀行的利率制定,必須要考慮到通貨膨脹率,可惜的是,當年他的建議,國民黨政府一開始沒接受,反而是後來共產黨聽了進去。
這個小故事,也是劉遵義昨日出席本報主辦的2014大師論壇經濟高峰會,發表「中國的成長動力」專題演說前的開場白。
【2014/11/06 經濟日報】

 

梁啟源:蔣碩傑 經濟自由化推手

【經濟日報╱記者鄭杰/台北報導】2014.11.06 04:30 am

 

 

 

 

 

 

 

今年為經濟大師蔣碩傑逝世20周年,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昨(5)日指出,蔣碩傑當時向政府當局宣揚市場經濟,呼籲減少政府干預,發揮自由經濟功能,他所提出的論點直接影響經濟決策階層的傳統思維與作法,可說是台灣經濟自由化的推手。
當代學者憶起蔣碩傑都讚其對台灣經濟成長貢獻重大,促成台灣經濟自由化,成就台灣經濟奇蹟,其與前監察院長王作榮就經濟政策展開的「蔣王論戰」,更堪稱台灣經濟史上重要的一頁。
梁啟源指出,1980年代蔣碩傑與王作榮之間就台灣貨幣政策展開的貨幣政策論戰,當時值二次石油危機之後,台灣深陷停滯性通膨困境,連續兩年CPI年增率高達19%、16%,經濟成長率卻掉至3%之下。
蔣、王兩人就政府究竟是該採用寬鬆貨幣政策,幫助經濟成長,抑或是採緊縮貨幣政策穩定物價,展開一場大辯論,兩人理論各有基礎,但也凸顯出貨幣政策在解決停滯性通膨問題上的顧此失彼。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吳中書表示,早年中經院剛成立時,蔣碩傑常找青年學者到房間討論,然而漸漸地越來越少人出席,蔣碩傑不禁納悶為何人越來越少?此時其他同仁才透露,原來是因蔣碩傑問的越來越深入,同仁無法招架才儘量少見,由此可見蔣碩傑對於學術的深入探究精神。
【2014/11/06 經濟日報】

 

李國夫:產官學交流 激發新政策

【經濟日報╱記者鄭杰/台北報導】2014.11.06 04:30 am

 

 

 

 

 

 

 

 

中國建設銀行台北分行總經理李國夫昨(5)日表示,希望此次大師論壇中世界級大師的交流,能讓產官學界的思想互相碰撞,激發出新思維、新政策,有益台灣的經濟,讓台灣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中國建設銀行台北分行此次與本報共同主辦2014大師論壇,李國夫表示,台灣當前面臨全球產業競爭加劇,區域經濟競爭整合加速,人才培育和產業轉型挑戰,除了政府積極作為因應之外,中國建設銀行台北分行作為在台灣的機構,也希望能夠透過共同主辦此次論壇,為大眾提供交流的平台,激盪出有利台灣的具體政策。
李國夫表示,此次參與主辦大師論壇是機緣巧合,因今年適逢建行成立60周年,也是台北分行成立一周年,內部正思考「周年慶」的時刻,恰巧經濟日報多年來舉辦大師論壇,場場成功,吸引他們參與共同主辦。
又因為今年大師論壇請來了去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韓森,更成為他們想要參與主辦的另一大原因。
李國夫表示,建行非百年老店,但是大陸銀行業改革的先驅者,在全球擁有1.5萬個據點,有37萬員工,在各經濟體都有分行和子行,他們期望可以服務台灣的企業客戶,走進台灣,走向世界,並與金融同業一起為金融市場貢獻智慧。
【2014/11/06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佩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