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分享新聞

社論╱中韓FTA提前達陣 台灣怎麼辦?

【經濟日報╱社論】2014.11.11
正當各界還在半信半疑之際,中韓自貿協定(FTA)昨天早上於北京宣布達成協議。由於韓國在中韓貿易中享有高額順差,中國大陸的農產品亦有局部優勢,相互開放有一定的挑戰,導致大家原先並不看好今年底完成談判的目標。在距離年底還有二個月的情況下提前達成,展現出中韓雙方完成談判的強烈政治決心。
按照雙方說明,中韓FTA包含了關稅、服務、金融、通信等22個議題,其中在關稅自由化部分,兩國將在20年內對90%以上的製造業商品撤銷關稅(中國承諾涵蓋了所有品項的91%,占進口金額85%;韓國則分別是92%與91%)。農產品野心較低,僅針對占進口金額40%的農產品取消關稅,且排除稻米。
台灣與韓國的製造業出口具高度競爭性,因此中韓FTA簽署後,直接受影響者包括鋼鐵、工具機、汽車、面板、石化、紡織、玻璃等,都是台灣的出口主力,其中中國關稅仍然很高的項目如工具機超過9%、石化超過6%,對台灣衝擊最大。按經濟部評估,中韓FTA生效後,我國GDP將下降0.5%,總出口減少1.34%,約37.5億美元,總產值減少89億美元。
不過實際影響程度,將取決於中國降稅的幅度大小與時程快慢;由於這些行業也是中國大陸近年來力推「進口替代」的業別,因此預期大陸政府將會透過分期降稅或不降為零等方式爭取緩衝。由中韓聲明可以看出,有10%的商品仍會保留關稅,而零關稅者最長的降稅期長達20年,因此對台灣的衝擊,必須等協定內容公布後才能具體研判。
此外,韓國看中的市場潛力,絕非僅在於貨品貿易,服務業及投資的開放也是韓商近年來主攻的戰場,例如三星、現代等集團,在中國車險、營造市場亦積極搶攻。中韓FTA中對於服務貿易的開放承諾,會拿走多少兩岸服貿協議台灣獨享先機,也令人關切。
將韓國的FTA切開來個別評析,衝擊影響都似乎可以承受化解。但每一個FTA都不是終點,而具有類似「自然引力」的性質,能把下一個FTA吸引過來。台灣與紐西蘭完成FTA後,可能被排擠的智利與澳洲很自然地也表達興趣,就是一例。先前韓美FTA剛草簽,立即吸引歐盟跟進;歐美都完成後,現在澳洲、加拿大與韓國的協議也一一到位。這種引力效果,在十年間便讓韓國成為全球的FTA磁鐵。
另一方面,這次中韓FTA提前完成,也顯現出台灣的利益已非中國主要考量,因此中國深知中韓FTA後發先至對台灣將造成傷害,但「聯韓抗日」的戰略意義更為重要。台灣在兩岸議題上的籌碼,正在不斷流失中。
不過中韓FTA畢竟已經談了30個月,韓國的全球布局也陸續完成,這些都已非新聞,因而所謂衝擊與影響,產業和政府理應早就了然於胸。但是政府及台灣各界迄今並無進一步破解之道,因為其癥結不在於中韓FTA傷害程度的高低,而在於又碰到中國大陸這個台灣的死穴罩門。只要與中國有關的問題,無論其經濟衝擊再大,都很容易用安全、政治等更大的非經濟風險,讓經濟影響看起來顯得微不足道,而且還有人會說,這都是財團的擔憂,急著趕上去簽兩岸貨貿協議更可能中了中國「以韓逼台」的計。
社會及產業對中國大陸的不信任,固然是大家猶豫不決的主因,但眼見各國交叉結盟,不但有經濟意義,更有相互拉抬戰略地位的效果。台灣的舉棋不定,不但經貿利益流失,政經地位也不斷邊緣化,才是令人憂心之處,特別是這個困境只對台灣不利,對其他國家卻可能是「樂觀其成」之事。目前最佳脫困之道,在於找出經濟上尋求與中國與亞太地區進一步整合,又能維持台灣自主發展空間的中間道路。這條路很困難,但非走不可。
【2014/11/11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佩惠 的頭像
    佩惠

    幸福惠~微笑退休生活

    佩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