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分享新聞

中韓FTA拍板 衝擊來了

【經濟日報╱特派記者吳父鄉、林庭瑤、汪莉絹/北京10日電】2014.11.11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南韓總統朴槿惠10日共同宣布,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完成「實質談判」,雙方經貿部長簽署「實質備忘錄」,並有共識今年底完成降稅清單談判。

 

 

 

 

 

由於台韓產業重疊高達近八成,中韓FTA對我產業產生莫大衝擊。經濟部初估,中韓FTA生效後將使我國國內生產毛額(GDP)下降0.5%,總出口減少37.5億美元,連帶影響總產值減少89億美元(約新台幣2,670億元);約有四分之一的工業產品受到關稅障礙威脅,尤以鋼鐵、工具機、汽車、面板、石化、紡織、玻璃、偏光板等八大產業衝擊最大。
工研院資料指出,一旦中韓FTA生效,兩岸貨貿談判還沒完成,未來三到五年我國產業恐損失2,600億元至6,500億元。
中韓FTA技術性談判今年底完成,明年開始進行國內程序,預計明年上半年生效。在協定生效後的20年內,雙方90%往來貿易商品都將降為零關稅。


閱讀秘書/中韓FTA

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是兩國或多國之間所簽訂的貿易協定,旨在消除關稅、貿易配額等貿易障礙,允許貨品與服務在國家之間自由流動。中韓FTA指中國大陸與韓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
中韓FTA談判於2012年5月啟動,今年9月下旬已進行的第13輪談判,中韓兩國政府已互換第二次要求清單;大陸要求韓國擴大開放農畜產品市場,但不接受韓國減免石化和鋼鐵等製造業關稅的要求。儘管雙方仍有歧見,但兩國都希望在今年底前完成簽署。
【2014/11/11 經濟日報】


兩個教訓…台灣不妙

【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台北報導】2014.11.11 05:07 am

 

 

 

 

 

 

 

 

 

 

 

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一旦生效,對台灣出口衝擊如何,各家說法不一。不過,若從韓歐盟、美韓FTA等前車之鑑來看,這幾年,韓國在歐、美等市場占有率快速上升,同一時間,台灣市占率卻飽受壓抑,與南韓差距也進一步拉大。
中韓FTA上路,對未來台灣出口衝擊如何,因官方與各智庫使用的模型、假設條件不同,衝擊金額從上百億到上千億元都有。若回顧歷史,不論是2011年7月上路的韓歐盟FTA,或是2012年生效的美韓FTA,都可佐證,台韓差距惡化中。
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分析,2011年到2013年,南韓對歐盟出口平均衰退11%,遠遜於同時間,南韓整體出口成長6%,「看起來,韓歐盟FTA好像沒幫到南韓忙」,不過,隨著歐盟擺脫歐債危機、景氣回升,今年上半年,南韓對歐盟出口成長9.8%,遠高於南韓總出口成長2.8%。
而在美韓FTA上路後的2012、2013年,南韓對美國出口平均成長5.2%,今年上半年更成長8.4%,也都高於同時間的南韓整體出口表現。由此說明,
在全球經濟持續放晴下,FTA對南韓出口拉抬效果,愈來愈明顯。
若從市占率來看,韓歐盟FTA一上路,南韓有高達七成的工業產品,進入歐盟可立即免除平均4%多的關稅;近六成農業品,可立即免除平均8%關稅。這些關稅優惠,讓南韓在歐盟市占率從2011年的2.1%,在今年上半年上升到2.9%。同時間,台灣市占率雖維持1.4%,但是在南韓持續擴張下,台韓差距形同拉大。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台、韓競逐美國市場。2012年,美韓FTA上路當年,南韓在美市占率是2.6%,今年上半年升到2.9%;同時期,台灣市占率僅由1.7%升至1.8%。
【2014/11/11 經濟日報】


中韓服貿開放 擬負面表列

【經濟日報╱特派記者吳父鄉、汪莉絹、林庭瑤/北京10日電】2014.11.11 05:07 am
經濟部長杜紫軍10日表示,據經濟部掌握,中韓FTA生效後,很可能針對「服務貿易」領域的開放,由當前的「正面表列」改為「負面表列」;若果如此,將是大陸對外洽簽經貿協定的創舉;屆時,即便台灣挾文化相同、語言相通的優勢,都難搶贏韓國,對台灣服務業在大陸發展是重大警訊。
大陸與各國洽簽經貿協定時,皆採「正面表列」,兩岸服貿協議也是如此,只有列入開放清單項目者,才准予外商投資。若改為「負面表列」,則只有少數列入禁止類或限制類的項目才不准投資,限制縮小後,有利韓國就服務業領域搶占大陸市場。
杜紫軍說,中韓FTA生效後,若就服務業開放改為負面表列,代表很多新興服務業,因不在負面表列的限制裡,都將對韓國全面開放。這顯示韓國對大陸服務業市場有著極強烈的企圖心。
其中,網路科技時代,電子商務無疑是最巨爆炸性商機的新興服務業。杜紫軍惋惜地說,兩岸服貿協議中,大陸原開放台灣可在福建經營電子商務,且具實質掌控權,在去年剛談完時,是大陸對境外投資人唯一開放的優惠待遇。可惜最後因服貿延宕而遲遲無法生效,大陸後來又開放給香港,以及開放給上海自貿區的外商;市場進入的先機,已逐漸消失。
據韓國內部評估,中韓FTA生效後,光是醫療產業的就業人口就會增加13.5萬人;藉服務業拉動經濟成長的效果,不言而喻。
【2014/11/11 經濟日報】


中韓貿易零關稅 我經濟…站在懸崖邊

【經濟日報╱記者吳父鄉】2014.11.11 07:25 am
「貨貿一定要趕快簽!」台塑董事長李志村一提到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可望在年底洽簽,偏偏兩岸貨品貿易協議還未有實質進展,他忍不住皺起眉頭說,台韓石化產業同質性非常高,南韓也是台灣最大的石化競爭對手,一旦中韓FTA先馳得點,台灣今後要跟南韓搶大陸市場,恐怕難上加難。
他形容,目前大陸對進口石化產品課徵6.5%關稅,而全球前50強化學公司,多數獲利率只有個位數,「6.5%關稅殺傷力很大,大部分企業獲利率都在5%以下,扣掉6.5%關稅根本就活不了,完蛋了!」
搶大陸市場 更難了
李志村表示,只要競爭不過人家,公司就要減產;一減產,加班沒了,員工的津貼、績效獎金自然減少。現在,只要公司業績略微下滑,員工就會「有感」哇哇叫,即便是台塑最基層的員工,也能體認到國際競爭的殘酷。
不過,多數民眾對於中韓FTA簽署在即、兩岸貨貿卻還未到手的險峻形勢,卻是無感。甚至認為,台灣有沒有FTA,是大老闆和大企業的事。簽了,降低關稅的好處,只有資本家享受,和老百姓無關。殊不知,企業、員工本是一體,有福未必同享,但有禍一定一起擔。
「現在跟民眾談貨貿,就好像在談美國聯準會的量化寬鬆(QE)政策,這道遠在天邊的命題,看似與庶民生活無關,但其實是層層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認為,目前國內民眾對中韓FTA、貨貿無感,是相當危險的。
經濟負循環 亮警訊
杜紫宸說,電子業有「全球資訊科技協定」(ITA)的零關稅安排當靠山,只要顧好競爭力,還有機會力拚南韓;不過,傳統產業若比南韓多揹關稅在身,大家苦了一段時間,不免心想,「不如搬到有FTA的地方好了」,一旦廠商外移,帶走的就是台灣的工作機會,「難道以後台灣經濟都要靠服務業嗎」?
「現在最怕的,就是中韓FTA將啟動台灣經濟『負循環』,」中經院WTO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表示,廠商訂單減少,自然抑制投資意願,進而影響台灣的就業與薪資表現,就好像一張張骨牌被推倒了,「大家現在都說,兩岸貿易依存度太高,很危險;但是五年後,當南韓取代台灣,大家可能要反過來擔心,兩岸貿易依存度一直掉怎麼辦?」
不要負循環,台灣為今之計只有靠貨貿拆解危機。李淳說,貨貿絕對不是搶救台灣經濟的萬靈丹,但是它可以「中和」掉中韓FTA的衝擊,讓台灣經濟至少在現況下,靠著努力,慢慢把台灣經濟推入正循環。

吳明機擔憂 競爭力大減

「貨貿跟服貿不同,它不像服貿牽涉到WTO的四種服務模式,會有資本、人員的移動;但它直接與台灣的貨品競爭力有關。試想,
兩個人賣一樣的東西,一個要關稅,另一個不用,不用稅的那個人,可運用的商業手法也就多了。」經濟部工業局長吳明機說。
吳明機表示,他比較擔心,貨貿沒簽,會引發「二中問題」,因為目前台灣關鍵的四大產業,主要牽涉到中南部與中小企業競爭力。目前,台灣的石化產業主要群聚是在大高雄;工具機產業在大台中;汽車及其零組件產業,除了整車廠在苗栗,其他汽車零組件產業散布在彰化、台南。
此外,從過去全球化的經驗看,一旦貿易條件改變,通常應變能力較好的是大企業,因其多具備全球布局能力,可隨時重新調配生產基地,但是中小企業就會應變困難。萬一,台灣不幸面臨不公平的關稅競爭,束手無策的將是中小企業。
【2014/11/11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佩惠 的頭像
    佩惠

    幸福惠~微笑退休生活

    佩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