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分享新聞

全球通縮夢魘 正悄悄降臨

【工商時報 李沃牆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2014.11.13

 

 

 

 

 

 

 

通貨緊縮(deflation)按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定義是指,當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連續兩年出現負成長,且經濟活動出現明顯減緩,嚴重者將呈長期低迷現象。或許大眾對通膨(inflation)一詞早已耳熟能詳,因為1973、1980兩次石油危機造成全球性通膨,而其他國家發生通膨危機亦可謂往例斑斑、足為佐證。而全球性通縮亦曾出現於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自此,通縮僅現於少數國家,如日本歷經15年的通縮。次貸風暴後,歐、美、日等國紛紛採取量化寬鬆政策(QE),全球出現流動性過剩問題,許多國家擔心通膨再現。當通膨屢屢成為大家關注焦點之際,全球通縮正步步進逼,由下列5點徵兆可看出端倪。
一、全球人口老化危機,加速通縮
。全球人口雖已突破70億大關,但人口老化及低生育率卻愈趨嚴重,包括美、日、德等已開發國家及中國、台灣等新興市場都面臨人口老化的危機。據統計,美國自2011年起至2029年,每天約有1萬人邁入65歲;而中國大陸在2020 年的65 歲以上人口將高達 23%;人口老化引發的現象就是消費減少、勞動力下降、社會福利增加而排擠經建支出、經濟減速,進而加速通縮的風險。
二、油價持續下跌,強化通縮預期。近期國際油價持續下跌,布倫特原油與前次高峰相較,跌幅達30%。油價下跌本有促進經濟成長效果;但若因需求不振所致,則意涵經濟有下行及通縮的風險。再者是,美國頁岩油開採技術進步,生產成本降低,亦促使油價大幅調降。油價下跌,企業與家庭開支就會減少,拉低物價水準,終究會趨向通縮循環。
三、PMI下降,恐引發衰退型通縮。歐元區國家經濟成長持續不振、消費疲弱,加上零售商展開削價競爭,迫使產品價格下降。其9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僅0.3% ,創下五年來新低。此外,歐元區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亦維持在低檔。綜合來說,歐元區經濟成長停滯,物價偏低,已面臨巨大的通縮風險。
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近年來因產能過剩和需求不足。中國CPI(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在今年9月創下了56個月來新低,而PPI(生產者物價指數)也連續31個月較去年同期負成長,PMI更跌至47.4%,顯示通縮風險加劇。
四、日本擴大QE,將通縮出口至世界各國。上月底,美國量化寬鬆(QE)甫結束,日本央行總裁黑田東彥閃電宣布擴增20兆日圓量化寬鬆政策的額度,將每年購買資產總額增為8兆日圓。日圓在短短數日大幅貶值,日銀宣稱此舉係為提振日本經濟成長與通膨,但許多國家貨幣亦競相貶值因應。日圓貶值,日本出口商品調降,無異將通縮輸出至世界各國,讓全球通縮風險升溫。
五、低利率也間接助長通縮。美國次貸風暴重擊全球經濟,雖然各國紛紛採取刺激經濟手段,但事隔多年,全球經濟前景仍混沌不明,歐、美、日等國相繼採取量化寬鬆政策,讓利率維持在低點。然低利率有如一把雙刃劍,一則降低貸款利率與成本,有助於企業投資與經濟復甦;但另一方面,低利率也降低貨幣報酬,造成消費緊縮、企業獲利減少,有間接助長通縮之虞。
綜合來說,通膨很可怕,但通縮的威脅亦不遑多讓,因為通縮的結果,人們更不敢消費、企業獲利下降、進而裁員、失業率增加、經濟衰退,最終陷入通縮惡性循環。一般而言,
通膨可藉由升息來抑制,但通縮卻苦無有效的解藥,不可不慎。
台灣實質薪資倒退16年,薪資長年不漲,加上人口老化嚴重、又食安風暴接二連三,已重創消費者信心,內需實難以成長,最終導致經濟成長趨緩,甚至停滯。有經濟預測大師雅稱的哈利‧鄧特二世在其暢銷書《2014~2019經濟大懸崖》中亦大膽預言,台灣須做好面對大通縮來臨的準備,值得大家警惕與預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佩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