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新聞

服務業國際化≠產業外移

工商時報/應公保、林原慶商研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研究員

2012.09.25

 數10年來,台商受到中國大陸磁吸效應,紛紛西進投資,此現象尤以製造業為最,廠商紛紛將原本設在台灣的生產基地遷移至中國大陸或其他國家,使得國內的就業、薪資成長與經濟發展受到相當的斲傷。根據上述思維,因應這波服務業浪潮的興起,各界對於服務業國際化的質疑也不絕於耳。

 台商在製造業的國際化,主要是追求低成本的生產要素,以及達成製造的規模經濟,因此業者的國際化主要是進行生產基地的轉移,如台商的電子資訊業者將生產基地由台灣移至大陸。即便部份廠商將高階產品或研發工作根留台灣,但是生產基地的遷徙,仍舊會影響國內的就業與經濟成長。

 然而,國際化的類型相當多元,包括生產國際化、銷售國際化或研發國際化,而服務業的國際化多屬於前往海外設立服務據點,亦即銷售國際化,其主要動機為拓展新市場,因此不會停止國內現有據點的營運,亦即不會產生替代效果。

 以上櫃業者全家便利商店(5903)為例,全家早在2003年即與頂新集團合資進軍中國上海開設便利商店,2012年底前預計可跨足深圳市場,展店1,200家,3年內總店數將達4,500家,全家在台灣的店數仍同步成長,由2003年1,500店成長至2011年底的2,824店,顯示國內與海外店數同步成長,呈現共存共榮的互補效果。上櫃業者安心食品(1259)亦相當類似,從1991年開始使用摩斯漢堡的品牌,在台灣市場提供東方口味速食餐點,於2010年、2011年分別前往中國大陸與澳洲設立門市。

 安心食品2011年底擁有台灣217家分店,預計2012年底可展店至250家;在大陸的發展,初期主要在廈門與福建地區,2012年中開始進入華東,預計年底在上海設立亞洲旗艦店,展店40至50家;而澳洲則計畫到年底展店10家,顯示安心食品在台灣與海外的展店行動齊頭並進,並未出現產業外移的替代現象。同時為了因應台灣、大陸與澳洲市場擴張的人力需求,安心食品今年已招募了數百位員工,並將在淡水投資8,000萬元設立員工訓練中心,積極培養中高階幹部,作為台灣與海外市場展店的人才儲備之用。

 基此,服務業者進行國際化之時,在國內市場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將會維持現有國內的營運佈局,甚至同步成長,不致影響國內整體的投資與就業。廠商亦可以藉由國際化提升知名度,取得規模經濟,帶動整體供應鏈發展,協助更多的台灣產品挾著服務業者國際化的機會而銷售至海外。

 隨著業者的國際擴張,其營運規模隨之成長,將會成立營運總部,提供海外據點各項支援與協助,如:營運模式設計、試點試行、資金籌措、人才培育與跨國協調等。以人才培育為例,業者在國際化時將提供海外子公司適當的人力支援,這種人才輸出有助於提升國內的就業;而海外子公司的中、高階人員教育訓練,也可以回到台灣總部舉行,進而帶動國內的經濟發展。

 此外,由於台灣市場規模較小,顧客口味挑剔,所以許多業者常在台灣進行小規模的投入,以測試市場、修正經營技巧與調整商業模式,提升開拓海外市場的能力,取得示範島經濟效益。再者,結合台灣業者的競爭優勢與大中華地區的市場潛力,台灣資本市場常給予服務業者(尤其是零售、餐飲業者)較高本益比的評價,形成募資優勢,將會吸引服務業者來台設立營運總部與在台掛牌上市,形成總部經濟效益。

 綜上所述,服務業與製造業的國際化在本質上有相當差異。製造業者將生產據點移至海外,容易產生替代效果,影響國內就業與經濟發展;至於服務業者的國際化,則多為前往海外開拓銷售據點,與現有國內事業沒有衝突,甚至有助於台灣成為亞洲服務業營運總部與示範島,此現象與目前服務貿易順差國家以歐美先進國家為主的情形相符。因此,政府在推動服務業發展時,需對服務業國際化的本質有明確認識,給予廠商合理、妥適的協助,以培養廠商國際競爭力,同時持續提升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的成長動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佩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