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新聞
社論╱唯有偏執與謙遜虛懷能成就大師
【經濟日報╱社論】2014.11.05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教授韓森(Lars Peter Hansen),3日來台將參加本報舉辦的大師論壇。韓森教授自高中時代即展露出敢於挑戰權威的人格特質;畢業後到父親任教的猶他州立大學念書,旋即靠著優異的數學天份進入明尼蘇達大學攻讀博士。因為師承理性預期學派幾位開山泰斗,像是2011年經濟學獎得主的沙金特(Thomas Sargent)與席姆斯(Christopher Sims),在學習開展的道路上廣開見聞。
這些因緣際遇,注定他會以過人的膽識、創見深度與鍥而不捨的性格,在經濟學的前衛領域裡發光發熱。去年秋天,韓森與另兩位經濟學家,同屬芝加哥大學的尤金‧法馬(Eugene Fama);以及身兼暢銷書作者的耶魯大學教授,羅伯‧席勒(Robert Schiller),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桂冠榮耀。
在充滿狀況與各種突變風險的金融環境中,經濟個體如何因應外在變化,來做出投資、避險等良好決策呢?經由其數十年如一日的構思發想下,韓森教授與學生輩逐步開發出一套統計定量的研究方法,並將其應用於資產價格理論的驗證上,能夠解釋資產價格與總體基礎變數群的對應關係;而這些方法,更已經被廣泛應用於金融市場與總體經濟學的實證研究上。
此次,韓森教授偕同其華裔美籍妻子蔣人瑞回到台灣,一同紀念老丈人台灣經濟自由化的導師蔣碩傑逝世20周年;同時,應邀在台北和台中兩地開講,分享其長年的研究心得和對金融市場運作邏輯的追蹤觀察。韓森教授所定出的講題是:「The Consequences of Uncertainty」(不確定性的後果),內容則集中在由歐美國家晚近所推動的金融管制立法,基於其研究與實證觀察來提出明確的質疑批判。
韓森教授與蔣碩傑先生在學術上有共同的研究興趣與思路發展的軌跡。兩人均從事總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理論探討,但韓森教授更能以其優異的數理背景來從事模型建構;而隨著大環境的變動加劇,與倉皇應變下所做出的政策反應增多後,兩人又不約而同的選擇批判立場;特別是在不當的管理政策下,因而讓市場機能產生衝突化。
在台灣經濟轉型之際,當年曾盛極一時的王、蔣大論戰,以及「五鬼搬運法」的帶血批駁,在21世紀的量化寬鬆下卻再度現身,甚至成為沒有理論基礎的顯學。然而,一旦金融市場的管理趨於過度複雜時,則又會連帶造成私部門在資源配置上的無效率。
誠然,每一代人的急迫性議題與問題成因不盡相同,蔣碩傑先生的年代,正是在戰爭的烽火中,尋找人心良善與生產能力的釋放;不過隨著金融危機的發生,及政府影響範圍的擴大,卻讓問題變得更為複雜。更何況當政府決策的法理依據不夠透明時,就會對經濟個體產生許多「不確知狀態」(Uncertainty);這樣一來,自然會減少人心付出與優秀能力的表現意願,非常不利於整體社會的發展。例如,因應金融危機的發生,這幾年間美國國會即陸續修訂出「陶德─法蘭克金改法案」(Dodd-Frank)的內容。
韓森教授的研究應用,主要是在探討金融市場如何因應總體經濟衝擊。這當中所涉及的變數種類與關係雖然很複雜,幸好在複雜的情況下經常也能依序摸索出簡單的解決辦法,以簡馭繁,正可以減少研究者的「不確知狀態」。進一層說,金融市場的諸多管理主張,都必須立基於對人性的多元樣貌能有包容和樂觀的期待;願意對切身利害的追求能有尊重與理解,才能讓經濟社會真正達到美好境界。
【2014/11/05 經濟日報】
留言列表